正 文:
?????? 2016语文优质课竞赛已于12月8日落下帷幕,我作为评委之一,有颇多感受。
?????? 此次竞赛课是各校初赛以后精心推选出来的优质课堂,基本能代表各校的语文教学水平。本次优质课大多数老师都进行了充分准备,学校教研组也进行了打磨,整体上课堂思路都较为清晰,注重知识的传授,教师的引导,但或多或少表现出一些遗憾。
-
教案文本
?????? 教案文本普遍存在标点不规范现象。有的文档排列有问题,如首行空两格多空或少空。有的教案太过冗长,每一句话都写上去了,一般来说上交的教案只要能表现出教学的思路,课堂的环节即可。有的教案不完整,缺三维目标、教学方法、教学时间、板书设计等。有的教案思路不清,层次不明,如:有份教案用“整体感知”就统领了文本的研读部分。一般来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分为“导”“读”“品”“延”四个部分,由浅入深,层层递进。
-
ppt制作
?????? ppt是课堂的流程,也是课堂的重点,需要简洁美观,清楚明了,重点突出。有的ppt背景和文字的对比度不够,有的采用多种背景,字号太小,文字太多,导致看不清楚,重点不突出。还有的PPT存在错别字现象,显示出很不严谨的态度。
-
教学设计
?????? 作为优质课竞赛,应该有代表性,有创新点,能给大家予收获和提高。但有的教师选题不恰当,也没有设计出有价值的教学点,就成了一堂传统的语文课,很难出彩。换个角度想,全县这么多教师怀着期待来观摩你的课堂,但看到的还是谁都会做的方法,那岂不是遗憾?还有的教师为了全面展示,就面面俱到,设计内容太多太杂,导致课堂上拖着学生走,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,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,培养学生的能力就成了一句空话。有的教师采用了一些音频、视频资源,但没有恰到好处地运用,使之成了一种摆设和堆砌,反倒挤占了贴近文本循循善诱的时间。
-
教学方法
新课标指出: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。语文课应该有几个意识:诵读意识、文本意识、生成意识、活动意识、思维意识。
这次竞赛,有的课堂忽略了语言文字的美感和咀嚼,没有书声琅琅,也不紧扣文本分析,缺少了语文味。有的课堂缺少思维的碰撞,没有真正让学生沉在其中,还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。还有的课堂缺少相宜的听说读写活动,学生该有的能力培养不够。有的教师教学机智不够,对于突发的因素处理不够恰当,影响了整堂课的效果。
-
教学效果
?????? 我认为,一堂语文课应当有知识的传授,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,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收获:或是感动,或是启发,或是正确人生观、价值观的培养,或是思辨能力的提高。
如果一堂语文课是描写诗意的美,课堂上却没有浓浓的诗意流淌,那它就是一堂遗憾的课;如果一堂语文课是描写母爱,我们却没有收获感动,那它亦不是一堂值得称道的课。这次竞赛课,整体都注重知识的传递,但一些课堂缺少诵读和指导,缺少紧贴文本“咬文嚼字”,缺少以学生为主体,产生思维的碰撞和文本的生成。愿我们能在这次活动中反思总结,改进今后的语文教学方式,愿我们的语文教改之行一直在路上。
???
?????? 语文教学要以语言训练为核心,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体,以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为目的来展开。
?????? 目前的阅读教学存在较多问题:
?????? 1.假对话。
?????? 如:《董存瑞》的引入:你最崇拜的人是谁?有的学生就会心领神会地答“董存瑞”。再如《刘胡兰》的提问。师问:这篇文章是写谁的?生答:是写刘胡兰的。师问:你怎么知道的?生答:题目就是刘胡兰。师问: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?生答:1947年1月4日。师问:你怎么知道的?生答:课文第一句就是这么写的。这些对话或不具实质,或游离主题,根本开启不了学生的思维,与学生的思想无法产生碰撞,是毫无意义的对话。
?????? 我们还要切忌公开课上常出现的“四个一”现象:教师一问就答,一呼百应;学生一答就对,一对就走。课堂看似热闹,其实是教师什么也没教,学生什么也没学,这就是一个无效课堂。
?????? 2.伪阅读。
?????? 课堂上,看似在进行阅读教学,但脱离文本,既无语言训练,也无思维开启和情感体验与感悟,这种阅读教学结果只会造成学生既没有语言应用能力,也没有语文素养。
?????? 3.学生的听、说能力训练不够。????
?????? 语文课的学习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。我们在读写上往往训练较多,但在听说上常常会忽略。经验证明: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,不能顺畅、响亮地表达思想的孩子,在走入社会后往往难以适应其需要。
?????? 4.“异化”语文课。????有的教师分不清语文教学的责任,经常将语文科上成了政治课、历史课、地理课、绘画课,在自家田里种别人的庄稼,使课堂缺少语文味,这样导致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难以得到提高。
?????? 1.订出具体的教学任务,有效开展阅读教学。
?????? 目前语文课的教学目标有的太空,缺少可操作性。教学目标是教学行为背后的内容,应是清晰、具体、可操作的。教师在上课之前,应该深入钻研课文,做到“胸中有丘壑”,清楚课堂上要完成的教学任务,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,课堂结构清晰,学生学有所得。我们可以预先把一堂课的目标告知学生,让他们有目的地对照目标进行学习。不然,有时一堂语文课下来,学生脑袋中空空如也,不知学了什么。
?????? 2.紧扣文本,训练学生阅读能力。
?????? 现在,语文课堂常见模式是先整体感知,勾画,再挑出重点问题品读,最后归纳主题,写作手法等,缺少对文章内容从头到尾的细读。专家认为还是应该训练学生理清思路,归纳段意的能力,因为这些都是学生必须具备的的语文基本功。细读可采取让学生逐段概括段意的方法,抓住事、情、理三个要素,从写作对象,作者的情绪,揭示的道理三个方向去归纳。
?????? 阅读教学还要注意板书的清晰、简明,它往往就是课堂的核心和重点内容。
?????? 3.在课堂上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语文实践活动,让学生每一堂课都有事可做。
????? (1)读写结合型
?????? 如:教学《羚羊木雕》开头的对话,就可让学生将自己以前写妈妈的作文与此处作对比,感受对话刻画人物的魔力。再如:教学《孔乙己》时设计想象孔乙己死时情景的片断练习;为他写碑文等等。很多课文的课后题中都有片段习作练习,我们要用好它们。
????? (2)诵读为主型
?????? 如:教学鲁迅先生的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时,为了感受现代经典语言的魅力,“美女蛇的故事”部分可设计比赛讲故事,看谁讲得更神秘,更吸引人。教学朱自清先生的《春》时,就要让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多诵读,读出江南春天的生机勃勃、美好绚丽,读出作者对春的喜爱,对生活的热爱。
????? (3)语言品味型
?????? 如:钱梦龙老师在教学《中国石拱桥》时,为了让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,他先让学生看书,然后关上书,让学生背述“大拱的肩上各有两个小拱”。教师根据学生复述的内容简笔画,结果学生复述的内容五花八门,如“大拱的上面有两个小拱”“大拱的肩上有两个小拱”等等,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画出的图形态各异,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了此文语言之精准。
?????? 以上例子仅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一角,教师可根据不同的课型选择适合的活动方式,让学生在做中学,在做中积累,提高语文的学习效率。
?????? 4.开启学生思维,激发学生情感,让语文课具有语文味。
?????? 语文课虽说不像物理数学课那样注重逻辑思维,但是激发学生的思维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。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缺少思维活动,那么他就只会机械记忆,照本宣科,甚至让思想游离于课堂之外,感受不到语文的乐趣,缺乏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。要开启学生的思维,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课堂问题。教给学生的知识,一定是教师自己先经过思考理解后的东西,不要照本宣科。教师自己都没有思考,又怎么指望学生能思维活跃呢?
?????? 有人说:“语文教师不是诗人,却应该有诗人的气质;语文教师不是作家,却应该有作家的情怀。”作为一名语文教师,我们应该努力让自己的情感丰富细腻,让自己的思想深刻全面,让自己的知识积累深厚广博。这样,在每一堂语文课上,教师、学生与文本之间有思想智慧的碰撞,有情感体验的共鸣,有知识能力的传递,语文课呈现出它特有的美感,深深打动每一位孩子的心,教师也就会乐在其中。
?????? 1.简单、实在。
?????? 从学生出发,清楚每一个环节的作用,内容简明,过程简捷,重点环节要分解,教学方法要简单,有实实在在的积累,有实实在在的语文学习活动,有实实在在的收获。
?????? 2.以语言为核心做好课堂四件事。
????? (1)语言积累:
?????? ①积累词语。
?????? ②积累句式(如:不必说……也不必说)。
?????? 注重仿写,句式丰富,语言表现力就强。
?????? ③积累句子。加强听写,能背尽量背,能抄尽量抄,多了就有语感了。
????? (2)语感积累。多读多写,语言的感觉自然就有了。
????? (3)解读语言。如《孔乙己》,抓住“大约”“的确”两个词语深入学习课文。
????? (4)品味语言。多角度感受推敲语言,体会语言的美,学会准确生动传神的语言表达。
?????? 另外,要使文章具有语文味,还应区分文本的社会价值与教学价值,对于语文课来说,应更重视教学价值。如《安赛腰鼓》的社会价值是讴歌西北汉子和磅礴的力量,教学价值是赏析文章的美和表现力,我们应该把后者作为教学的重点。语文课不适合讲太多的道理,道理都在文本中,学生潜移默化地感知即可。
初二语文组
周瑾
?